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先行】有温度 有深度 有高度——瀍河区打造特色思政课新模式

来源:澎湃新闻    发表时间:2024-11-01 09:05:17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在学生的心灵里搞建设、为学生的信仰筑堤坝的课程,具有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作用。瀍河区致力打造特色思政课新模式,书写“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三篇文章,受到学生和家长普遍好评。

干部专家上讲台 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

日前,洛阳市瀍河实验学校与洛阳市启明初级中学的师生,迎来了两堂生动的思政课,授课的嘉宾分别是瀍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他们结合生动鲜活的案例和瀍河区的发展实际娓娓道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鼓励同学们挺膺担当、奋发图强,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这是国家一级戏曲演员朱雪娟走进瀍河少先队活动课堂中,带着孩子们学唱豫剧《花木兰》选段。

“你们知道《唐宫夜宴》美轮美奂的舞蹈取自哪里吗?”“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取自我们洛阳唐三彩‘彩陶坐姿伎乐俑’。”“作为洛阳人,我真骄傲!”……这是洛阳市启明小学“陶艺幻彩”小分队走进唐三彩陶艺博物馆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中交流的一幕。

党员干部、行业大咖登上讲台,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家国情怀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带着热气”进课堂、入头脑。“思政课建设要不断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凝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以全新观念共育时代新人。”瀍河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用好“第二课堂” 打造“有深度”的思政课

课堂是思政课建设最好的阵地,瀍河区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线思政作为工作出发点,建好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政教育主阵地,引导思政课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思想,分析课改方向,遵循学段要求,促进育人方式变革,提升思政课程实效性。

“竹板响,响连天,今天我来讲‘中国’,初‘中国’未连用,何尊出土有记录,最早‘中国’是都城……中国永在我心中,我心中!”这是瀍河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在思政课上以快板的形式抒发爱国情怀的精彩瞬间。

“高举队旗跟党走”的走心又走新的思政课,“讲故事+说道理”的入脑又入心的思政课……一系列沉浸式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让培根铸魂育人落在细处实处。瀍河区充分利用“国旗下的思政课”“班会上的思政课”等,将思政课建设融入学校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截至目前,该区已录制202期思政微课,区教体局主要领导、中小学校长、学科骨干教师纷纷走到镜头前,用孩子们听得懂、学得会的语言,给予他们生动的人生引导。每期视频的播放量都非常大。

融入社会大课堂 打造“有高度”的思政课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把“思政小课堂”的理论学习内容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瀍河区利用“研学+采访”,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利用“志愿+合作”,让孩子感悟公民责任,打造实践的思政课;利用“小手拉大手”模式,打造家校共育的思政课。这些思政课激发了学生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传递有益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准则,深受学生及家长关注和好评。

瀍河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区将凝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画好立德树人“同心圆”。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