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篇

来源:网络综合    发表时间:2024-11-04 09:46:00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监督者和陪伴者。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充当的角色、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一、部分家长存在的一些不良家庭教育心理

1.攀比心理

把孩子的学习看作是生命中的唯一。家长习惯于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动辄批评、指责孩子,家长的这种不正常心理往往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忌妒心理,并会渐渐地丧失自信心。

2.补偿心理

有些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来实现。他们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都试着按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而不是听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量力而行,其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因材施教。

3.放纵心理

一些家长在“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有些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就是家长放纵的结果。

4.从严心理

有些家长将“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和训斥,以及逼迫孩子把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来学习。这样,孩子会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之中,其学习兴趣和记忆力都要下降。

5.敌对压抑心理

因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或父母离异,感情上的纠葛而使夫妻双方变得焦虑、敌对、压抑,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给孩子心理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变化和影响。

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什么?

1.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做孩子的倾听者

家长不仅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要密切关注孩子情绪方面的变化,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法,让孩子消除负面情绪,在健康、自信中成长。家长还需要学会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能够在平等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心声,“倒”出内心的“苦水”。当孩子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就会让内心有相对开阔的空间。

2.积极鼓励,正向引导

很多父母都会纠正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好像改掉了这些不好的地方,孩子就能完美一样,可是造成的结果是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是无能的,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有些孩子就会拿自己和更差的孩子比,向父母证明自己不是最差的,父母不明就里,还认为孩子为自己找理由,或者孩子无可救药了,只知道和差的比,相反,如果不论多么细微的成就都给予鼓励,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就会增加,也就会提高,他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水一样。

3.学会适当“沉默”,注重沟通方式

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其逆反心理会不断增强,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家长的过度关注会被孩子认为是一种“唠叨”,家长无休止的“说教”会成为孩子的“负担”,激发孩子的反抗情绪,这样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容易影响亲子感情。因此,家长需要学会适当“沉默”,给孩子留出“反思”的空间,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与孩子平等交流。首先,家长要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打破亲子之间的“从属关系”,消除自身的“优越感”,这样才能实现家长和孩子之间对等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家长要在教育语言方面做出转变。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很少使用礼貌用语。礼貌用语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和家长的沟通是平等的,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还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4.创造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赖以生活的环境,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关系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没有和谐的家庭氛围,任何教育都无从谈起。根据调查,品学兼优的孩子,家庭氛围都比较好。相反,也有一些孩子,突然违规违纪、脾气暴躁、成绩下降,或者长期如此,很有可能,在家庭方面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心理健康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关注孩子的心理情绪变化,为孩子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