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家庭教育指导】爱为基石,‌科学引导,‌共建美好家庭教育

    发表时间:2024-11-04 11:19:42

爱为基石

科学引导

共建美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基石,更是塑造孩子性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十大原则”可以说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基础。家长不需要先把自己培养成教育专家,但按照这些原则,遵循背后的教育逻辑,也许可以培养孩子更全面一些。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能让孩子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此时教育自然发生且效果显著。‌‌比如,‌可以每天和孩子共进早餐、‌晚餐,‌玩家庭游戏,‌或进行亲子共读。‌若平时忙碌,‌也可定期在周末、‌假期与孩子一起户外活动或参观博物馆。‌

咬住底线,‌放大空间‌

即教育孩子需有底线,‌但孩子不突破底线时,‌应尽量不做过多纪律要求。‌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比如,‌一两岁的孩子刚开始学吃饭时,‌用手抓可能是他们最得力的方式,‌但这往往会导致饭桌和衣服上弄得一塌糊涂。‌然而,‌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使用筷子和勺子。‌因此,‌当孩子刚开始尝试并搞得一塌糊涂时,‌家长不应指责他们,‌也不要代替他们去做,‌因为他们会逐渐做得越来越好。

‌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从这样简单的事情中,‌孩子会感受到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这是非常宝贵的。‌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搭建阶梯,‌使困难变得容易。‌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想让孩子整理房间,‌最好给他们一个需要整理的物品清单,‌并教他们操作方法。‌这样,‌孩子就有了明确的方向,‌知道该如何行动。‌这就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脚手架或阶梯。‌

同样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不能一蹴而就。‌你不能期望他们从绘本一步跨越到文字阅读。‌你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桥梁性的书”,‌即插画版的文字书,‌以帮助他们逐步提升阅读水平。‌  

随时鼓励,‌定期反思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对孩子批评太多,‌表扬太少。‌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时,‌总是忍不住批评,‌希望他们变得更好。‌然而,‌退一步想一想,‌事实上孩子的行为,‌尤其是好的行为,‌通常更值得我们关注和鼓励。‌我们应该随时给予孩子鼓励,‌让他们感到被认可和支持。‌同时,‌我们也要定期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看看是否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冲突是难免的。‌一旦发生冲突,‌家长和孩子的心情都可能变得糟糕。‌心情不佳时,‌孩子往往会屏蔽外界,‌包括家长的教育。‌因此,‌李希贵校长的最后一条原则就是应对冲突的金钥匙:‌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冲突发生时,‌如果家长焦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只会更加强烈。‌所以,‌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冷静下来后再去处理孩子的情绪。‌可以让孩子尽情地倾诉、‌大哭,‌或者让他一个人静思,‌通过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来缓解情绪。‌待孩子的情绪平息后,‌家长再与孩子进行交谈。‌在交谈过程中,‌家长应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讲述,‌不打断他;‌可以用复述孩子的话来回应他,‌而不是评价他。‌每一次复述都意味着“我听到了,‌我理解”。‌同时,‌家长还要深入思考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冷静思考。‌ 之后,‌家长可以有策略地引导孩子进入下一个活动,‌如一起去看望长辈、‌购物或整理书柜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以上建议,其实殊途同归,‌最终都指向了孩子社会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选出你觉得最简单的一条,马上操练起来。只要开始行动,你就可以立即在自己或者孩子身上看到效果。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